魏小樂是個做選擇題幾乎得零分的女孩,正在考慮換工作的她打算去面試一家外企,面試時間是上午9點,打車到面試地點30分鐘。早上7點起床,洗漱完畢是7:10分,早餐完畢是7:25分。
走到試衣鏡面前,魏小樂比量了5分鐘,最終決定穿一套稍微職業(yè)性的套裝,穿上之后,照著鏡子,她感覺應(yīng)該扎個馬尾辮。
7:35分,她走到鞋柜面前,試了三雙鞋子,她又覺得好像沒有鞋子和衣服搭配,要不換套衣服,于是挑了雙適合面試場合穿的鞋子后,重新選了一套衣服,又比量了5分鐘,確定下另一套衣服穿上。
7:45分,照著鏡子,開始化妝,到最后一步,她又開始糾結(jié)起來,用這個色的口紅還是那個色的口紅,最終決定了深色系的口紅。
8:00分,她穿上鞋在鏡子面前,左右瞧了一翻,又糾結(jié)了起來,面試不能穿得這么顯眼。
8:10分,她在衣柜與鞋柜之間比量著,最后還是覺得換剛才的第一套衣服合適。
8:20分,她換回第一套衣服,隨便選了雙深色系的鞋子。走到鏡子面前,她又覺得這口紅不適合整個裝扮,應(yīng)該選擇粉色系的口紅,于是卸了唇裝換上粉絲系口紅。
8:30分出門,8:40分打上車,但是正值上班高峰,堵了15分鐘,最后9:25分到達目的地。魏小樂心想,遲到25分鐘應(yīng)該沒事的。
但是,她沒想到,外企講究時間觀念與信用,最后她沒通過面試。
人們也很喜歡說:“我不知道怎么削減,所有的選項對我來說都很重要”。而實際上,學(xué)會精簡選擇,舍棄一些無用的選擇,會讓你處理事情的效益加大。
難以區(qū)別,就是一個十分無用的分類。
先理解每一個選擇將帶來的后果,而這些后果必須是可以十分清晰、具體地感受到的。
另一種人從選擇少的決定開始,比如從4種變檔開始選擇,再做選擇多的決定,他就更容易堅持把決定做完。
做上面兩種不同行為人,他們獲得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,要做的選擇數(shù)量也完全一致,唯一的不同就是改變了信息出現(xiàn)的順序。
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商業(yè)上,并不是越多選擇就越好。過多的選擇只會讓人亂了心智,失去判斷的理性,最后因為糾結(jié)的內(nèi)心放棄選擇,或是做出并不理想的選擇。跨境電商在商品類別上的選擇同樣如此,并不是提供越多品類就越好,過多的類別可能導(dǎo)致消費者無從下手,也可能導(dǎo)致消費者選擇到并不理想的商品,最終降低了消費者在你這里購物的體驗。